一、古代诗歌四首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要把对你的担心与牵挂之情寄托给明白,让它跟随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把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虽然我不能与你同行,却可以把自己对你的牵挂与思念托付给明月,那明亮的月光里,有我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与牵挂思念之情。
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3、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4、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5、(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7、⑹、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8、旅人前行的路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夜色还没有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9、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1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3、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14、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5、了解诗歌体裁知识也是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16、“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17、(注释)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阅读理解选了水、云、莺、燕、花、草几处、谁家说明其少,更能点出春天之意钱塘湖的早春明丽美好,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更加;燃烧暮春今春看又过说明春天即将过去A江水碧绿澄澈,显得飞翔的水鸟更加洁白无瑕,江边青山葱郁,山花像要燃烧的火焰,绚烂无比有四种类型1:莺燕——常常象征春天美丽景色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雁、青鸟——信使如,归雁洛阳边3:杜鹃——深深的离愁很多指乡愁4:鸿鹄、鹰——远大志向如,雁雀焉知鸿鹄之志。
20、寄:寄托,托付。与:给
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5、也就是说,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以启发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则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兼顾(还添加对古诗文体的认知);或者说,初中教学融合了小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又更加扩大而深入。借此强调,一方面要通过朗读、背诵引入古代诗歌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适时申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过细地讲授,避免单纯理性地理解作品,避免过深地分析艺术手法。有些教学任务应延缓,待日后完成。
6、本题考查对诗歌中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描绘。此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个意象组合而成,在描述时要根据诗歌的主旨展开想象,进行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华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描述时,要忠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9、——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10、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11、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12、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13、⑴“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1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15、“若”指“好似”“好像”,作者运用联想(虚实结合)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17、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8、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19、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0、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诗歌四首整合教学
1、你好,古代诗歌讲究韵律格调,字词运用,以及对仗,比如“火”对“水”,每个字都有意境;外国诗词一般简洁,也许语法不通,但有意境,如我国现代诗歌,用较直白语言写成,不讲究复沓、叠韵等手法,纯粹叙事抒情。(帅哥!美女!如果对您有帮助,给我的答案一个好评哦^^,谢谢,亲)
2、漂泊孤独凄清伤感
3、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5、“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6、在写景时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将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全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疑。
7、⑸⑹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8、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9、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10、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
12、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13、(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14、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1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建议收藏
16、*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7、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18、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19、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20、(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四、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1、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体裁来说是“五言律诗”,不是“五言绝句”。故选D。
2、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3、盈缩④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⑤之福,可得永年。
4、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7、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8、⑵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9、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10、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12、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朗读、译文、欣赏
13、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14、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15、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16、*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17、B.诗作的写作背景是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后,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的。
18、“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19、①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整理
五、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1、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2、⑸、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3、这两句炼字讲究,意境开阔。“平”“阔”“正”“悬”四个字用的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风帆鼓吹,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诗的意境也由此显得恢弘壮大。
4、《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5、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6、《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9、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10、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1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时已是夜深,四下里寂静无声,只有远处传来的山寺的钟声。“夜半钟声”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正是因为诗人的因愁而无眠,所以才会听到山寺的钟声。这两句诗虽未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却通过听到“夜半钟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羁旅情思。
12、(20江苏七年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3、《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出来。
14、⑵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15、⑶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16、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17、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19、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20、《观沧海》主旨:这首诗虽然是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但歌颂的实际上是祖国的壮丽河山,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爱国热情以及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六、古代诗歌四首
1、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3、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叙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同时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4、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5、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螣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6、A.这首写景诗表达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展示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广阔博大的胸襟。
7、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8、⑴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9、冰心的这四首诗选自诗集《繁星春水》,是仿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地挥写里蕴涵着朴素的哲理。第一首《母亲》是童稚期寻求母爱的保护,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第二首《纸船》是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感恩和回报。着力于对母爱的感恩与汇报。第三首《成功的花》以花喻人,写了成功的来之不易: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第四首《嫩绿的芽儿》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生活,勉励青年要有服务、报效祖国的忠心。
10、但另一方面,本单元的古代诗歌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11、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12、描写秋景:《天净沙•秋思》拓展:初一语文书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13、(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14、(暑期积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
15、(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16、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8、《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1、⑵第2句:叙述作诗“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道路之。
2、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诗人发挥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4、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6、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7、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8、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10、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为: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送”字把故乡的水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说故乡的水有情有意来送自己。把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与不舍之意表达的含蓄委婉。
1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13、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