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歌的知识(63句合集)

2024-01-27 13:25:13 59 0

一、有关诗歌的知识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3、从内容上分,意象可以分为景、物、人、事四大类。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意象。

4、⑶长调(91字以上)。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五言绝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

7、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8、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

9、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爱国情怀也是诗歌的另一大主题,诗人不能仅限于个人的小爱小恨,应该把自己的热情溶入国家,溶入社会,对好的现象予以表扬歌颂,对不好的现象也要批评、鞭挞,和平时代虽然没有明显的敌我之争,却能够用手中笔表达自己的爱憎,言为心声,诗亦然。歌德说:“要是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能够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他才是诗人。”别林斯基说:“诗人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他的祖国的公民,他的时代的子孙,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影响,不能比别人影响少些。”这概括出诗作者能成为伟大诗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自然是有自己个性的人,同时,也应和祖国、时代、民族、人民共着生命和脉搏,至少在思想上要相通。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大都如此。

11、(22)起兴是一种手法,比兴则包含比喻与起兴。

12、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绵绵,愁也弥漫。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13、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14、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分析。如绘形、绘声、绘色,即所见、所闻、所感;嗅觉、听觉、视觉、味觉,感觉的转移(通感)等;如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化静为动等。

15、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16、(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17、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荒诞是一种异化、虚假、夸张、错位和矛盾,它是社会、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结果并不一定真正能够达到真理显现的效果,有时反而因为认识和行动的盲目性,导致真假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颠倒,于是便产生了荒诞。它可以是一种现实的际遇,也可以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即荒诞感)。诗歌中的荒诞与丑一样,也是诗人通过艺术手段来揭露、反抗、批判不正常现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和精神状态,目的都是为了建构美的价值,而荒诞特有的戏剧性效果往往更能震撼读者的心,以达到诗人的最终目的。

19、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

20、鉴赏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二、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诗歌

1、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2、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3、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热爱生活、旷达乐观,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4、常用手法: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5、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6、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7、不要一稿多投。虽然互联网时代投稿方便了,一般杂志也忌讳这一点。读者往往订阅几种诗歌刊物,看到您在这杂志发了这几首,又在那杂志发几首,也会讨厌的。甚至有的诗友投稿时图省事,竟然一下抄送给许多杂志,那些邮件地址赫然出现在地址栏里,这样不负责的投稿,您说哪个编辑敢用呢?

8、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最初的词是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配合音乐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所以词还叫“曲子词”、“词子”、“长短句”。

10、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1、范进中举后,岳父赞美,四邻道贺,官员登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12、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隋唐时获得发展,到了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

13、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14、对比(相反)和类比(论证手法,相同或相似,)

15、意象可以分成哪些类别?

16、矢志报国、慷慨激昂的形象。

17、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18、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9、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0、古典诗词概述

三、关于诗歌的相关知识

1、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3、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4、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5、物象是指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

6、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是诗眼。

7、《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8、唐诗的发展,既与唐王朝国力的盛衰密切相关,又因其作为上层建筑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9、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0、有人说,从对仗的角度看,绝句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11、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强调仿拟形,把……当做……来写)

12、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13、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形式上较自由。

14、宋朝是词发展的鼎盛阶段,成为了一种完全独立并且可以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因此在文学史上,人们将“唐诗”“宋词”并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15、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16、(2)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

17、毛主席像太阳。(相似性)

18、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19、抒情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0、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远、近景象的变化;。

四、有关诗歌的知识有哪些

1、爱情相思的意象:梅、丝、红豆、莲、秋水、

2、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3、辛弃疾,这是一首抒写雄心壮志的词,前九句表达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