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泊名利的诗句
1、“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浑:整个儿,全部。
2、李白是我们的著名诗人,其成就之高让人折服。下面是李白淡泊名利的诗句,一起来看一下吧。
3、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4、释义:使这些勇当万夫的侠少们更凭添了不少英姿雄风。
5、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6、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宋·范仲淹《留题小隐山书室》
7、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8、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9、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10、“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面对这残败景象又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难道“物理”就是这样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11、琅玕脱箨,方塘荷翠飐。
12、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13、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14、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5、“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
16、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17、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18、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19、“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20、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二、李白淡泊名利的诗句
1、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2、赏析:红尘游遍,志在青山。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高官厚禄、豪车大宅。客套逢迎中,要说多少言不由衷的话,用尽多少心机,算尽多少机关?这样虚华的生活,怎如农家青菜豆腐的香甜惬意?又怎如“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3、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
4、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5、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6、“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
7、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
8、译文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9、这种急于介绍自己的句子,《物女金》更像日记或诗词,把自己看到的理解的记录下来,完全遵从自己的想法,安安静静的放在那里,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的作品,必定流传下去。
10、0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11、鹤生本自野,终岁不见人。
12、黍苗一顷垂秋日,茅栋三间映古原。
13、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14、赏析:横槊赋诗,澄清天下,固然是英雄情怀;孤忠耿介,义薄云天,自然是志士高洁。两者之外,“采菊东篱下”,“宁为宇宙闲吟客”也是人生快事!“蜂儿辛苦多官府”是入世忙碌,“蝴蝶花间自在飞”是出世飘逸。
15、柮木不知红线错,拍来照去为谁忙?
16、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17、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8、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1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0、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三、菊花淡泊名利的诗句
1、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唐·李世民
2、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3、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5、释义: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6、豆Sir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的一个冷眼旁观世事的诗人,警醒着世人不要忘记最本真最宝贵的坚守。只要JonyJ不放下手中的笔,我就相信中国还有HipHop
7、夲性喜欢绕树间,阳光雨露向天边。
8、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
9、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10、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1、《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清代陈梦雷
12、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13、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李白《行路难其二》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十月龙湾柳叶青,一泓秋水半山亭。
16、你试过一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吗?思量着事情该如何解决,时常会感慨,世事为何如此艰难,烦恼的事何时是个尽头。最后只能感慨一句:不要再谈名利了,那都是仇家。
17、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18、赏析:“梨涡”指的是女子面颊上的酒窝。这首诗是朱熹感叹名臣胡铨贬官十年,召回京师途中即作诗赠妓黎倩一事。由此朱熹自警,虽然有点小题大做,但是“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一语确实有直指人心的透彻。
19、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0、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四、看透官场淡泊名利的诗句
1、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
2、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3、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4、◐常有人说王维的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其实这两者完全是形似而神不似,貌合而神离。陶渊明写田园野趣,有汗水的味道在里边,有天真自然的人生态度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王维写田园野趣,写的是大别墅、大庄园里的野趣,归根到底是在写一种富贵闲人的生活雅趣。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写贫寒的极致,王维的田园诗是写富贵的极致。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天意从来高难问。冯道自号“长乐老”,他眼中的“天道”不出儒道范围,顺应自然,穷达由命。
7、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
8、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
9、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来到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生活。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望着那飞鸟结伴归回,他认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你认为呢?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1、“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12、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13、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
14、乘闲陟上方,遍寻唐人石。
15、快哉风时来,万籁相呼吸。
16、联合发布|诗刊社ID:shikan1957|天下女人ID:hervillage|
17、赏析: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虽然常常被人唾之于口,却趋之若鹜,滚滚红尘几人能免?欲而有求,求之不得,进退两难,于是生出千般感慨和万般羡慕。也许只有古树野花无言地看待人世,纵然遭到砍伐、采摘,毕竟还真切地拥有了清风白云。
18、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19、官在朝堂博生死,商为白银用计谋。
20、凶吉祸福有因果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其杞人忧天,不如该干嘛干嘛去。
五、体现陶渊明淡泊名利的诗句
1、“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2、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3、唐伯虎,原名唐寅,明朝时期著名的才子,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由于卷入了当时一场科举舞弊案,一度入狱还被革去了功名,幸亏他运气好逢了大赦,才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可是他的人生也就此被改写,妻子离他而去,他也始终是颠沛流离,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靠卖画为生。
4、小桥流水柳絲扬,桥上同窗窃语长。
5、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6、音频支持|本期音频由凤凰FM录制
7、|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8、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
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11、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12、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13、醉舞神筵随鼓笛,闲歌圣代和儿孙。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5、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16、请君观此理,道道甚分明。
17、看末句,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18、淡泊发于内心,这里不用弹琴音乐,那山水流动的声音就是清音,已经十分好听了。
19、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20、“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六、淡泊名利的诗句
1、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2、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树影抹横烟,角声暗落日。
5、语出五代诗人冯道《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