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六则
1、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2、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3、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支持。北京、广东、山东、安徽、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市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国学文化传播与培训实力机构捷足先登,率先与奥杯赛全国大赛组委会签约,获得承办权后迅速成立省级赛区,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幼儿国学大赛组织工作。本次国学大赛旨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的国学文化水平,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做老师了”。
9、《论语六则》又被称为(语录体文)集《论语六则》》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10、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对父母保持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如苍天大海一样的恩德,并且在他们年老体迈、患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回馈、照料。这样的行为只有人类所独有,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是古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最为质朴、也是最具光辉与普世价值的结论:人,都是会老的。除了早夭的与死于非命的人,谁会希望自己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凄苦无依?在冷漠无助中悲惨谢幕、离开人世?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实际上就是善待自我的明天与未来。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5、zǐ yuē :“ xué ér shí xí zhī , bù yì yuè hū ?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 bù yì lè hū ? 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 , bù yì jūn zǐ hū ?” ——《 lún yǔ · xué ér piān 》
16、(2)传不习乎: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都温习了呢?
17、a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b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c佚:同“逸”。d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18、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19、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易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a: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b。”——《论语·季氏》
二、论语六则翻译及原文
1、a愆(qiān):过失。b瞽(gǔ):盲人。
2、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齐:向······看齐,与······平等。见贤思齐焉,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出处):《论语·里仁》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8、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一切都要依从于“礼”,而不是顺从父母的喜怒与个性。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初中课本上都有....,你可以买本初中3年的文言文的全解,从里面找论语六则和世说新语有关的文章,里面都有,是语文版的.
14、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17、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易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
19、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20、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a,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b,乐佚游c,乐晏乐d,损矣。”——《论语·季氏》
三、论语六则大学语文
1、如果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荣耀显扬,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2、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当然就是孝了;臣子服从君主肯定就是忠贞了。这道理人尽皆知,先生还能说些什么呢?”
3、01他一向安贫乐道,把物质享受看得很淡。02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的人,现今社会中已经少见了。03现代人的物质丰裕,却难以体会安贫乐道的自在闲适。04李教授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对身外事物一向淡然处之。05他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能安贫乐道,持志苦读。06老王辞去高薪工作,来到山间居住,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真可说是现代的隐士。
4、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5、(解释)过于性急求快,超过了实际可能,反而达不到目的。欲:想要。则:就。达:达到。也作“欲速不达”。(例句)①学习科学知识要循序渐进,想走捷径,反而会欲速则不达。②做任何工作,都得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③学习外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④做事切忌盲目急进,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⑤按照程序一步步进行,欲速则不达,千万急不得。⑥你学习英文不到半年就读莎士比亚的诗,这种学习方法恐怕是欲速则不达。
6、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
7、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8、孔子《论语》“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喜欢的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孔子的观点也教会了我们要像孔子一样遇到事情,要不固执,不拘泥不妄猜。
9、(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0、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1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
13、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14、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5、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6、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