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的古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

2024-03-24 17:34:09 59 0

一、儿童生活的古诗

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2、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荒芜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村居》中的句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回乡偶书二首》中的其一 —— 贺知章

4、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5、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6、赏析: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8、《儿童杂事诗笺释》作者:周作人诗/丰子恺画

9、形容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的古诗词有:

10、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1、那时候医疗差,人的死亡率高,养大一个小孩不容易,悼念孩子夭亡的诗很不少。杜甫“幼子饥已卒”,顾况“稚子比来骑竹马,犹疑只在屋东西”,孟郊幼子去世,写下了“负我十年恩,欠你千行泪”的诗句。李群玉“稚女如花坠晓枝”,皮日休“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元稹有《哭小女绛真》、《哭女樊四十韵》等,据说他共有十二个孩子,死了七个。

12、越推向古代,儿童所受关怀越有限,经济条件越差,自由度越少,被侵犯与剥削得越多。而在我们这样一个自古有杀婴、虐童传统的国家,儿童更是那样一种喑哑弱小的存在。我们的古诗词对儿童偶有描述,我在此罗列大部分我所能找到的相关诗词,以窥豹一斑,了解古代的儿童生活。

13、如果是适合小孩学习唐诗,我首先推荐《唐诗三百首》。适合小孩学习的唐诗《唐诗三百首》主要内容

1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5、乙编的二十四首“儿童故事诗”大约有两种情志,其一是以《老子》、《晋惠帝》、《赵伯公》为代表的“趣味”故事诗,重点“通过人物来说故事”,本身没有高深的含义;其二则是隐于趣味之下的诗中诗,多是以历代著名的诗人和他们诗歌中关于儿童的题材敷衍而成的杂事诗,可以纳入周作人“嘉孺子”观念这一脉中,《乙之四陶渊明一》是代表。周作人围绕陶渊明《责子》一诗的理解展开自己的论述,诗眼落在“慈祥”两字,又在自注中引黄庭坚的评论“慈祥戏谑可观也”作为肯定。

16、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17、父亲与子女间的互动,自然十分温情。王维“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李白“儿女嬉笑牵人衣”,杜甫“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权德舆“儿孙嬉笑挽衣裳”,白居易“娇痴弄我助欢情”“小女戏床头”,薛逢“山妻稚女悉迎到”,王建“娇儿弄白髯”,高翥“夜归儿女笑灯前”“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陈著“醺醺醉也,儿女满前笑”,宫天挺“妻娇子幼,倚门而望”,李洞“儿孙闲弄雪霜髯”。

18、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19、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20、这首诗意思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二、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牧牛图》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

3、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4、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6、那么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儿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7、《周作人自编集·木片集》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

8、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0、点击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免费关注gxjhshys

11、另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应变通,不能只管填,要看鸭吃不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喜欢吃什么等,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技术。教育的对象是有思维有血肉之躯,与鸭是截然不同的。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3、借着修订版的缘故,得以开卷重读这本小书,重新体会周作人在生命困苦时对自己童年的追忆和故乡的想念。冲淡冷隽,微苦回甘,“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

14、兴许,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你会有意外收获,也将成为一个咬文嚼字、视野开阔、知书达理的后起之秀,让亲朋好友交口称赞:

15、孩子们爱学大人,学大人的化妆,学大人的仪态。头一个,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幼时没少穿衣装异服,长大了也没变。左思家的女孩画眉像扫帚扫过,涂唇涂成了猩猩,可是自己以为美啊。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杜牧“初岁娇儿未识爷,别爷不拜手吒叉”,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姜夔“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魏了翁“童子长佩搴江蓠,女儿缝裙学石榴”。

16、一年级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有:《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在甲编、丙编中,这样一幅儿童心理世界的画卷就成为了真正的中心。如“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喜得居然称长大,今年独自坐山兜”、丙编之花纸三首、故事三首;都是描摹儿童系于生活点滴的喜乐。更惟妙惟肖的则是描写痛苦和神秘的童心的作品。如《甲之十九夏日急雨》“一霎狂风急雨催,太阳赶入黑云堆。窥窗小脸惊相问,可是夜叉扛海来。”对大自然的惊惧和迷信,是儿童世界的独享。

18、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19、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20、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三、

1、30《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更早时,周作人已在《童话略论》中提到安徒生,而从《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到《随感录二十四》,他渐渐从戈斯(Gosse)对安徒生的评传中提炼出“小野蛮”这个重要概念:“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儿,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

3、赏析:幼男幼女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

4、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代:白居易《池上》

5、滔滔长江是由千万条河流汇集而成,源头仅仅是一眼山泉水而已;

6、《甲十一带得茶壶》:“带得茶壶上学堂,生书未熟水精光。后园往复无停趾,底事今朝小便长。”丰子恺/绘

7、《甲之十九夏日急雨》:“一霎狂风急雨催,太阳赶入黑云堆。窥窗小脸惊相问,可是夜叉扛海来。”丰子恺/绘

8、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9、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12、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3、更进一步丰满这一概念是在对安徒生和王尔德的比较中。他说王尔德的童话轻松、漂亮、机警又愉快,但略有些苦的回味,是在一层薄幕中观察成人的世界;童话最高明当然是复造出一个儿童的世界,然而安徒生也未能达到,仅能创造一个“第三的世界”,融合或超过成人与儿童的世界。这也成为彼时周作人论述童话、儿童剧、儿童诗的一大标准,具体而言,“第三的世界”是指“虽以现实的事物为材而全体的情调应为非现实的”,荒唐的、怪异的、虚幻的,脱离现实的虚构性文学。这个空想的世界为儿童安放路途中得到的见闻,替成人慰藉忧患而寂寞的童年。鲁迅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都可视作在文学中搭建的“第三的世界”。

14、对于周作人来说,“地方”与“儿童”的合成自然指向了平生最熟习的故乡绍兴,他在跋文中提到“有这些材料,用散文写下来也好,文化建设的高潮中,民俗学自然也占一个地位,这种资料都是必要的而且有价值的。”经过夫子再三自道,将杂事诗看作一种民俗学、文化史的注脚材料遂成为解读《儿童杂事诗》的一条有效路径,笺释作者钟叔河在《后记》中也提到自己特别注意这方面,引入乡帮文献、笔记杂书等来为杂事诗补全其民间习俗方面的语境。

15、合作QQ1511332864

1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7、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8、如果你认为读书没啥用,更可以不用背,甚至连学都不用上,让孩子尽情尽性玩好了。

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四、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选择《唐诗三百首》给小孩入门的原因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6、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7、同学们,本周为大家介绍五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让我们看看古时候的儿童都有哪些愉快的生活体验吧!

8、赏析: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9、周作人作《儿童杂事诗》,以“儿童生活诗”最丰,有1947年夏日写得甲编二十四首和1948年三月补得丙编二十四首,时隔半年补写仍是“日写数章”,可以说是意犹未尽。《甲编附记》中谈到,“儿童生活诗”因着文体上是竹枝词的一种,内容迁就文体,便有了“岁时”、“地方”的材料,丙编更纳入“名物”。

10、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1、相信大家看完后,肯定会跟小高一样,觉得这些孩子们简直萌翻了。

12、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

13、《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14、更何况是孩子拥有了诗里的千万智慧,如同增添了润滑剂、助推器,完全可以投入社会,大展鸿图,在同学、同事中出类拔萃。

1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到底是“虎父无犬子”!

16、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7、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8、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19、赏析: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20、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五、

1、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如果你想孩子以学武为主,可以不用背诗,让他锻练身体好了;

4、赏析: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小女孩越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5、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9、一首诗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鲜活的故事;

10、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11、钟叔河笺释版本:后浪|海豚出版社2017年3月

12、周作人曾将自己对风土志和生活史材料的关注与书写比作芹菜,他说以前乡下人吃芹菜觉得很美味,就去献给贵人,贵人吃了只觉得辣辣的。他说“我所做的有点相像亦未可知”,只希望“我的芹菜将来也会有人要吃的吧”。作为儿童生活史与绍兴风俗的结合体的《儿童杂事诗》,当然是这芹菜中的一株,而且是现如今吃起来仍旧辣辣的水芹菜。

13、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14、建高楼必须要打牢根基,这些根基在居家生活中,毫无作用,但没有这些根基作支撑,再美再好再高的大厦,都会像空中楼阁,倾刻倒塌。

1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6、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17、但周作人在跋中还有一段有意味的叙述。诗成之后东郭生的友人纷纷发来阅后意见,有人说儿戏写少了,有人说过节写少了,作者为此辩解道:“他说做诗很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永言嗟叹,以至手舞足蹈,有如擦火柴,必须发热到某程度,才会发出火焰来,可是这一来火柴也烧光了。”这与丙编附记中“兴会”二字颇相似,归根结底,周作人写的是诗,在民俗知识的表壳下当有一番意欲为外人道的情。触发这种情绪的机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回到儿童的状态,去回味、回忆、回想童年的时光,诗与诗之间回环往复的是对“儿童心理”的描摹。《儿童杂事诗》是民俗,也是一颗童心。

18、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19、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儿童生活的古诗

1、《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与小女》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2、看到题主这个题目,觉得无所谓该不该,教育孩子的方式有许许多多,全凭家长个人意愿,只是:

3、如果你想让孩子十八岁以后不再上学,可以不用背诗,到年纪外出打工挣钱就是;

4、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6、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一首诗就是一剂强心壮骨针,能刺激人壮志凌云;

9、《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女德|梅贻琦|林奕含|女性与饭局|钱理群|畅销书|高考恢复40年|周作人|衡水中学|读书日|不想工作|人民的名义|平庸之恶|假课文|养猫|自闭症|法律与舆论|春日赏花|原生家庭|2084|婚外恋|性教育|古典诗词|刷热点|安·兰德|“爱国主义”|共享单车|胡适|国学低俗化|弟子规|2016年度好书|人生无意义|朋友圈|黄永玉|高房价|篡改历史|抑郁症|沈石溪|心灵鸡汤

1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12、不知道你说的具体是什么意思,是说适合小孩学习的唐诗,还是描写小孩的唐诗?

13、这首诗使用鲜活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14、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要当指挥家,更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当好孩子第一任先生,自己得先充电、先备课,才有资格教孩子,可别“滥竽充数”,以免“误己子弟”,惹孩子笑话。

16、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17、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18、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19、少年行作者:令狐楚少小边城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控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20、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如果你想让孩子热爱土地,专心务农,可以不用背诗,让他学种庄稼好了;

2、再说诗:大家知道酒是粮食精华,经过许多工序酿制而成,醇香可口,延绵悠长,品起来让人精神抖擞,回味无穷。

3、如果遵循这样的文学标准,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的乙编应该也是这么一个充斥着小野蛮的故事的王国。可乙编却是以成人对儿童的慈爱之情为中心的,或者说“儿童故事”是成人关于儿童的“故”文与情编排成的“故”事。我以为周作人以“嘉孺子”代替“小野蛮”,在文学上,是一种妥协、放松,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又与他当时所处的心境有很大关系。

4、《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5、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有哪些?《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与小女》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8、《西方儿童史》援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料,认为儿童的理想成长条件应该是:舒适安逸、家人环绕、享受思想信仰文化自由、有自身发展的物质与教育条件和关怀,有自由时间玩耍,不受任何形式的侵犯与剥削,触犯法律时根据年龄进行司法判决。

9、《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难易适中,并且入选的作品也基本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因此,她能深深地打动古今中外的众多读者,并且成为最优秀儿童启蒙教材之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模范读本。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对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古代文学教育都越来越重要,那么选择《唐诗三百首》入门是一个非常好,和值得推荐的做法。

10、漫说他们还肩负学习任务与男性家长的厚望。唐朝有“童子科”,孩子们很早就知道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好在长大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李商隐《骄儿诗》中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建功立业,“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白居易《吾雏》中展现了对女孩的愿望:“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一片望子成龙之心,衬得陶渊明更显得自暴自弃,他在《责子》里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所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11、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12、今天,我们为大家选取诗人笔下几种类型的儿童形象,

13、就算孩子侥幸存活下来,也可能遇到亲人去世的情况。有孩子的父亲去世,诗人朋友满怀嗟叹的,如陶渊明“娇儿索父啼”,沈佺期“幼子路人悲”,张籍“幼子见生才满月”,张祜“扶床稚齿已能啼”。还有诗人的爱妻去世,诗人心里忧愁,看着孩子伤心而一发悲不可抑的,如白居易“稚女未胜哀”,孩子没人照看,白居易只好“提携小儿女,将领旧姻族”。元稹“娇痴稚女绕床行”“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吴伟业“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14、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15、如果你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可以不用背诗,上学后老师教什么学什么,孩子能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算多少,这样你也舒服,孩子更舒服;

16、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17、早在二十年代,关切妇女儿童议题的周作人,已经借助内外资源建立了一系列与儿童学(paidologic)相关的理论体系,“儿童生活”亦是其关怀之重心。首先的一步就是承认儿童是“完全的人”,有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他们的生活“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是探寻这种生活的特征,儿童与原人处于相似的时期,思想表达中多有野蛮或荒唐的成分,还有些神秘,成人世界的道德与常识对他们无用,甚至可鄙。

18、孩子们还有繁重的劳动。诗人多不爱写干活,虽然我们有理由疑心旧时儿童承受了极大的劳动负担。沈千运发愁的是“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辛弃疾家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女孩们则习学缝补刺绣:岑参“主人小女能缝衣”、白居易“小女夜缝裳”、辛弃疾“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至于丘为“稚子呼牛归”、杨万里“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崔道融“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讲的都是牧童。诗里也常写到门童、童仆,诗人多不正眼看他们,因为他们只算得上是符号。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