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物言志诗
1、《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共12题19首)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忆梅(五绝)(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早梅(唐)孟浩然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叹庭前甘菊花(唐)杜甫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注释:檐前又作庭前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唐)元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希望能帮到你
4、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5、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尔随汉将出门去,
6、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中心小学辛晓明
7、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8、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9、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清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托物言志诗:
10、(答案)托物言志。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11、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2、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13、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来源|瓜州县融媒体中心
16、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17、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18、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19、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20、最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
二、托物言志诗10首
1、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2、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3、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4、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6、赏析: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7、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融混,寄托遥深。七句仍用比体。喻高洁的品性,“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8、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9、简而言之,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托物言志则指诗人通过所描写的物象来表明心迹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具体来说,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往往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写景≠咏物。
10、石灰吟(明·于谦)
11、《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文学家李白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3、《杨柳枝词》唐朝·白居易
14、最全总结: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上下册名著必考考点整理,复习必备!
15、写景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托物言志诗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明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思乡思亲诗《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17、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18、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
19、第二题先要说明手法。“悠悠闲处“是拟人。两句之间是对比。同时如果从深层考虑,把自然之物引申到社会形态,云和旱苗又有些象征的意味。不过这道题没有给注释,所以我认为这一层是可以不说的。只要把拟人和对比说出来即可。”
20、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托物言志诗句及表达志向
1、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2、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4、李纲是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曾官至宰相,他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却被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仅七十天即被贬谪。
5、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6、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7、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8、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9、(试题)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4分)
10、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清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3、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14、译文: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15、海量教学资源,免费领取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7、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18、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19、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四、托物言志诗歌自创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5、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6、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7、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8、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9、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0、(预学案)统编语文七~九年级上册汇总
11、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12、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14、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15、以上诗句都是托物言志。
16、(设计意图)感受物象,是领悟托物言志之妙的前提,物象越清晰,志向与行为就越易与之水乳相融,言意同构共生才有坚实的根基。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渐入佳境,是把工具与人文融合而教的有效策略。通过想象,当诗句变成具体灵动的情境,诗歌内蕴之美与诵读的音律之美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17、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18、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19、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五、托物言志诗表达的情感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赞美海的广阔,言人的心胸应广阔。
2、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3、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4、(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正确即可)
5、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6、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9、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0、诗写得很妙,说是咏菊,却不见一个“菊”字,而且一反自陶渊明起菊花作为孤高绝俗的隐士象征之常态,表达出其全新的境界。
11、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12、不取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4、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15、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16、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17、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18、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1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0、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六、托物言志诗
1、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这首诗托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2、夜来风吹落,只得一回采。
3、(设计意图)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文本里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石灰吟》无疑是多维和谐统一的样本。积淀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文化化育,学生学得的不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可以融入血脉的贯穿古今的精神图腾。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新要求背景下,减什么,增什么,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就《石灰吟》教学而言,基于认知规律,为学生打开时间的画轴,打开激荡心魄的体验之门,打开自主探索与享受言语的语文世界,利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低效机械的训练,有助于高质量学习方式的重建。
4、然后再联系第三句“无限旱苗枯欲尽”,想一想云与旱苗是什么关系呢?云带来雨,雨滋润旱苗,多简单的道理。想到这儿,我想大家就不会不明白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了。
5、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6、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7、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8、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9、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