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97句合集)

2024-03-02 11:54:23 59 0

一、论语十二章教案

1、“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

3、 第四章 温故而知新 章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小结:一个人内心的安定与高洁是最重要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贫困中不能坚守道义,应有承受贫穷的勇气,拥有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这也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使我们尽早建立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

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7、(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8、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9、(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10、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在回顾温习旧知识中,可以反思好的方法,融会贯通)

13、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

1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5、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16、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7、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18、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二、论语十二章教案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回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4、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5、请同学们跟老师读。

6、(3)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7、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8、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9、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0、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11、第二章 吾日三省吾身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12、(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3、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2)吾十有五(“有”同“又”)

15、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6、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1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9、②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20、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三、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中语文

1、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故事和大家交流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3、学习任务四: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与全面发展观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字音

5、阅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6、说明人非圣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应该经常的反思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7、(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清心寡欲,安贫乐道)

8、导课: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9、学《诗》以兴观群怨。

10、二读理解(齐读)

11、(15)博学而笃志(纯专一)

1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3、理解儒家立身处事的规范性原则,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14、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16、《论语》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17、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弯着胳膊)

19、学习任务三:君子的处事原则是什么?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

1、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2、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探究文章谈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4、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5、(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6、(1)殆:疑惑;(2)省:反省;(3)齐:相同;(4)知:通“智”,智慧。(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不懂装懂,是耍小聪明,不懂时马上提问弄懂,才是大智慧。示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会:我们可以在别人身上学到长处,也可以把短处引以为鉴,避免自己犯同别人一样的过失。这样就会让我们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7、分组读,一咏三叹,读出众人交口称赞的气势。

8、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解释: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愿我的答案令您满意。)

9、(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1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12、叶国嫒:我的耕作新园——永州日升学校

1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15、C类、抄写这两章与注释包括课上的补充。

16、管俊霞陈丽马文佳杨明格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18、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19、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20、川上:河边。川,河流。

五、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1、(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学《诗》以别成会悟。

3、——“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4、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5、(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12)曲肱而枕之(胳膊)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2)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诚、诚信)

10、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11、(1)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的主动行为。

13、思考1:孔子谈“好学”为什么先谈“食”与“居”的态度?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1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5、(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

1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17、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