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的来源
1、这就是说,诗歌是伴随着生产劳动产生的,人们作诗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2、然后到了十九章,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有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神的众奴仆,敬畏祂的,无论大或小,都要赞美我们的神!”哇!从穹苍开始赞美,约翰听见了,好像大批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水的声音,今天你常常一个人独唱,将来就没有独唱了,乃是全宇宙大合唱。独唱的时候,孤单的感觉多一点,路途遥远,一合唱呢,就没有人唱异乡的客旅了,唱着:“美哉,善哉!搬羊的新歌,荣耀归神,荣耀归神!”。这样的歌一个人唱味道不够,一定要全宇宙的欢唱。
3、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4、重庆古典诗词l云水禅心诗词l
5、商有文字,多为甲骨文,更多为卜辞,可以在《易》中得见。《易》中有民歌,比如“渐”卦里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已经接近于押韵了。
6、古诗词具有的特点:
7、少陵诗词澳门总社l九州诗园l
8、6月14日彭彪古诗的新方向
9、在中国歌谣里,我们也可见出同样的演进阶段。最好的例是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里所引的越中儿戏歌:
10、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属于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11、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诸问题,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
12、9月20日韩明华藏头步韵诗词的创作
13、《周易》凡六十四卦,竟有四卦言及婚烟制度。其中的屯卦,位在亁、坤之后居第三位。“贲”、“大过”两卦都在上経,只有“睽”卦在下経,而其内容恰与伏羲创八卦的时代相合,可视为伏羲创八卦确有其事的有力证据。
14、狸狸斑斑,跳遍南山。南山北斗,猎回界口。界口北面,三十弓箭。
15、当语言出现的时候,歌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发音做为填充。而部落的首领在祭祀,战争期间,自然也需要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
16、当然,他在烦恼的时候也是要作诗的。后来,在遭遇排斥,被赐金放还的时候,感到特别郁闷的李白,不是就有“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貌似是一次“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退场,其实,这结结实实成为诗仙心头的一处硬伤,“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日暮乡关何处是,长安不见使人愁”……无数的名句佳作,根源都在于此,而这又是怎样痛苦至极的呐喊和无可奈何的叹息。
17、0人类用有节奏的文字形式表达对自身和宇宙的最强烈、最富想像力的观点,这些形式统称诗歌。诗歌源於希腊文Poiein,,意为“创造”。它凝结意象,展示人生経验,并精心选择和安排文字,使主题、语言、声音和节奏得以和谐,从而创造强烈的情感。…人们曾经对诗下过许多定义,但无一完备。华滋华斯说:“诗是在平静中回忆起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爱伦坡说,诗是“对美有节奏的创造。”鲁宾逊有独到的见解:“诗是能够激发情感,表达不可言传之物的语言.”(见《大美百科全书》第22卷,第216页)
18、长江流域的《看见她》可以流行于南京的一首为例:
19、关鍵词:诗字的结构诗字的本义诗的起源诗的要素诗的本质诗的定位
20、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来源
1、第二节说,祂所给的得救证实,远超我们的赞美。直到今天我能对祂所给的得救的证实,我仍能这样的在羊群中,这一个证实是我赞美不尽的,因为,每当我想到祂所给我们的救恩,我的心就直指天上的座位。一想到我的得救,马上想到主在天上的那一幕。那一幕是在作什么呢?乃是父的爱子,作了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在宝座那里(请记得唱的对象是父),祂成了那一个永远的祭物,祂成了我们永远的信靠,祂成了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使我们得救到永远、称义到永远。无论我刚强或软弱,祂作了我不变的信托,父阿!为了这一个,你能将生命分给罪人,祂能为罪人谋解脱。在羔羊神的宝座,父能将生命分给我们,为什么?因为子为我们谋解脱。这是为着以过我们里面满了赞美。
2、最重要的是章句的整齐,一般人所谓“格律”。诗歌原与乐、舞不分,所以不能不迁就乐、舞的节奏;因为它与乐、舞原来同是群众的艺术,所以不能不有固定的形式,便于大家一致。如果没有固定的音律,这个人唱高,那个人唱低,这个人拉长,那个人缩短,就会嘈杂纷嚷,闹得一塌糊涂了。现代人在团体合作一事时,如农人踏水车,工人扛重载,都合唱一种合规律的“呀,啊啊”之类调子来调节工作的节奏,用力就一齐用力,松懈就一齐松懈。俄国伏尔加船夫歌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做成的。诗歌的整齐章句原来也是因为应舞合乐便于群唱起来的。
3、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4、昔葛天氏乐词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5、中华诗艺社总社l唐风书院l
6、(附2016年至今的演讲、讲座题目)
7、然后到了提摩太前书,他讲到了基督对召会的经纶,写到第三章,他也写不下去了,他说:“大哉!敬虔的奥秘!…”这一大段话,自古就作成了歌,流传至今。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办法问古时代的调是什么?我们只有今天自创一个曲调来赞美了。但这些都是保罗写、写、写…写到一个地步,情不自禁,无法控制了,就停下笔来赞美一番,因为太荣耀了。
8、《周易》为什么如此重视婚烟制度?因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亁坤毁则无以见《易》。”可见,男婚女嫁生儿育女是决定“乾坤(存)毁、《易》之有无的头等大事。所以,太极阴阳鱼图是此消彼长、阴阳平衡的。足见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这是《周易》阴阳学说四千年前就认识到了。是权势贪婪使中国仅有武则天、慈禧二人,不经选举就代表半边天,掌控国家大权.但这无损《周易》阴阳和谐、男女平权的永恒真理。凡此证明,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婚姻家庭制度,本身就是物质生产的起源和内容,当然也是文化、诗歌的起源。
9、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10、但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喝酒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而作诗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11、所谓“邪许”意思如同后代集体劳动(如抬木头、打夯)中的劳动号子,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
12、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13、先秦时期。《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14、5)、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15、所以,歌比语言还要早!
16、人的七情六欲,内在自发的本能和思维方式,决定何种事物、现象能唤起主体人的灵感、冲动和激情,使作者不把它说出或写出就不能平静。这种冲动和激情的时空广度及深浅程度,决定选择文体、韵律、节奏和形式。
17、周海燕l吴伯贤l冬日暖阳
18、此外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加上道家的、佛家的相互融合,诗学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美学品格:哲学思辨上的得意忘象、越名任心的精神追求、象外求象的审美转换、诗外之旨的笔情意趣,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继承自《诗经》以来的光辉传统,必将指导与促进我们今天乃至今后的诗歌发展,这既是源也是流,渊源流传,经久不息。
19、原野l池朝兴l朱荣兴l黄山松
20、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三、诗歌的来源与发展历程简述
1、我们来看大本诗歌44首,我们中间很少唱这一首,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比较难唱,这一首诗歌是不能喘气的,它是没有休止符的,要一路唱到最后。这首诗第一节说,父阿,我们称颂你名。为什么?因受你恩典的教训。那祂恩典的教训是什么呢?就是后面所说的。我们欢乐,因你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现在我要对已往的感恩、将来的期待以及现在的稳妥、信靠,来说到我们的一生是怎样过的。
2、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harmon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3、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参看《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的毛传)。“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所以“徒歌”理应在“乐歌”之前。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著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敲的袋鼠皮,都极简单,用意只在点明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说,与澳洲土著风俗很相似。现代中国京戏中的鼓板,和西方乐队指挥者所用的棍子,也许是最原始的伴歌乐器的遗痕。
4、8月23日邓国琴丁芒先生作品欣赏3
5、shicibaijia@1com
6、《诗经》是反映先民劳作、婚恋、祭祀、征战等社会生活的作品,其中有强烈的时间性、空间性、动植物的描述,展现了我们先民的生存状态与风俗、民情。
7、而这里面的经历是很丰富的它是个宇宙性的经历,一面经历我们今天是在羊群里,一面感受我们永远得救的证实。一面看看常常盼望的永世和祂的回来。今天呢?里面非常的安妥,走今天的道路。那我的分呢?就是享受祂自己,作我永远的分。你从这首诗歌,你可以看见一个满足的人,一个安息的人,一个有家、有父、有爱、有信靠的人。弟兄姊妹,这就是我们人生。每一首诗歌你都可以找到它的真理和丰盛的经历、诗意的发表,这样就构成一首诗歌。
8、这种诗很讲究韵律。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9、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10、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11、《易》离卦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可见,在商朝就已经有了乐器。
12、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3、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14、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15、 星坠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6、《诗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八集诗词文化纪录片。本片沿着历史的脚步,以诗词为脉络,从诗的起源讲起。由中国第一首诗歌到《诗经》、《楚辞》;由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诗词以及新中国的优秀诗篇。纪录片充分涵括了中华诗词几千年发展历程中那些伟大诗人、诗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17、第三是“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曼长而歌词简短,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现代歌谣中的“咦”、“呀”、“唔”等字。歌本为“长言”,“长言”就是把字音拖长。中国字独立母音字少,单音拖长最难,所以于必须拖长时“衬”上类似母音的字如“呀”()、“咦”(e)、“啊”(o)、“唔”(oo)等以凑足音节。这种“衬字”格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西文诗歌在延长字音时只须拖长母音,所以无“衬字”的必要。
18、中外文艺名家l中华网络诗刊|
19、明朝此谣还流行,不过字略变,据《明诗综》所载:
20、9月13日蓝成东格律诗词传承与
四、中国诗歌的来源
1、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之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我们应该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2、以上五说,选自古今中外。应该承认,希腊柏拉图的“灵感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日本学者的“韻律格式及要素说”,在某些形式方面,多有发现及发展,但在宏观本质的揭示上,至今尚未达到“诗言志,歌永言”的哲学高度;在诗歌创作的终极目的上,都未达到追求“神人以和”的崇高目标。况且,与虞舜相比,他们至少晚了一千八百多年。综上可知,世界最早的第一首诗歌在中国原始群向母系氏族过渡时期,证据在《周易•大过》卦中。最早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证据在《尚书•尧典•虞书》。时间有限,匆匆草成。疏误之处,诚祈时贤、方家指正,谢谢。
3、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4、古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酒神(Dionysus)是繁殖的象征,在他的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lyre)等各种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抒情诗(原为颂神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原为扮酒神的主祭官和与祭者的对唱)。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参看亚里士多德《诗学》、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尼采《悲剧的诞生》诸书)。
5、东边来了一个小学生,辫子拖到脚后跟,骑花马,坐花轿,走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帘背后看见她:金簪子,玉耳挖,雪白脸,淀粉擦,雪白手,银指甲;梳了个元宝头,戴了一头好翠花;大红棉袄绣兰花,天青背心蝴蝶花。我回家,告诉妈:卖田卖地来娶她;洋钻手圈就是她!
6、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7、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8、下面他就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说“青青的是你的衣衿,悠悠的是我的深情”,这样,他心中的情感就开始流露出来了。因何愁苦?“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才让我思念到如今啊!”是想起远方的朋友,希望能够吐诉衷肠,患难与共。
9、在整个旧约看见神在人身上一步一步的作、精心制作的工作。在亚当身上,我们看见神的救赎;在亚伯身上,我们看见亚伯承继了亚当所看见的异象,走了蒙救赎的路而往前去;在以挪士和他的爸爸塞特身上,我们看见人因着呼求神而卸下了人虚空的重担,得着神而被神充满。在以诺身上,我们看见呼求神的人与神同行,呼求成了他的呼吸,成了一个离不开的活活的人位。在挪亚身上,我们看见与神同行的人与神同工─建造方舟,结束那个世代,带进全家的得救,成了新造的族类。这一切的历史,这个所有的过程我们都看见神在人身上精心、有步骤、有经纶的一步一步的工作。
10、古人的作品,流传下来的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那么,我们也要创作精品,不宜以数量取胜,应当以“敢于古人争高下”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写作,我想,最好的作品一定是符合“真、善、美”的,我这里再次提倡:真性情、真感觉、真道理,富善行、有善心、有悲悯,美好的旋律、美的语言、美好的意象,这是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的唯一标准,我们都为此而奋力思索。
11、诗一开始,不分高低贵践。
12、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13、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语言是伴随着生产劳动产生的,文学和创作也是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的,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当然亦是如此。
14、在我们看,这种搜罗古佚的办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观念:
15、把主的工作讲完了、把主的自己讲完了,最后讲今天:父阿!求你因你爱子的慈名,我们享受祂法理的救赎和生机的救恩,保守我们在今世无忧无虑,随祂而行,直到同乐在那地。
16、劳动时的呼应,(为了动作的整齐、配合)形成一种调子,可以传唱出来。这里举例二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时候,我家乡来了一群浙江的凿山工,就是开凿石头的,他们在打钎凿山,然后放炸药爆破,嘴里都会唱着一种调子,我是听不懂的,但很有节奏,也不会打到另一个人的手。另外,我们家乡端午划龙船半个月后,谢彩的时候,一个老者站在船头,手拿一挂特定的绿植,唱一种我们当地的古老歌谣,其余人息桡呼应,唱完后,大家抬着上岸的龙船绕村子一周,再将龙舟安放于村子的祠堂,敲锣打鼓放鞭炮。我想,这觉得他们吟唱的句子就是古时候传下来的祭河神之诗。
17、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18、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我的家住在5楼,每次上去就呼呼地喘。后来,我一边爬楼梯一边自言自语道:“好高一座楼呀,上得好费劲呀。要是有电梯呀,那该有多好呀。”这既是来自于现实的感想,也有利于减轻我的疲乏感。
19、第诗歌,因它带着押韵、带着对句、带着许多的节奏,以至于它能成为口诀,而长久的流传,没有什么东西比诗、比歌更能流传了,连小孩子们都能朗朗上口。他可能暂时不懂,但因着有那一个节奏、押韵、对句而产生的发表,以致于它就能够流传。连圣经也是这样,摩西在申命记里讲讲就唱起歌来了,他作歌就是为了要把他的临别赠言放在歌里面,流传后代。
20、3月29日余根全诗词修辞艺术技巧
五、诗歌的来源说法有哪些
1、所以,诗词的起源不是文字,而是商朝以前(夏朝)的歌,商周时期变成谣,又变成民歌,然后是《诗经》!
2、福音书里对在肉身里的基督之赞美
3、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4、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吗正好相反,戏剧来自诗歌。戏剧来自诗歌戏剧来自诗歌,史诗只是诗歌的一种相反了呀。亲。应该是史诗吧。西方诗歌起源于戏剧
5、首先,我们要搞清一组问题:在远古时代,诗与歌是一体的,诗与歌都是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与表演中,那么问题来了:是诗在前,还是歌在前(这又是一个蛋与鸡的问题)?其次,歌与乐,声乐、礼乐,歌是可以传唱的,那么就是,先有音乐、乐感(劳动号子,船歌、杭育杭呦等),再有韵律的诗吗?
6、0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作为一个整休,诗艺的产生似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由于模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所以,在诗的草创时期,那些在上述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即在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了诗的诞生。诗的发展依作者性格的不同形成两大类。较稳重者摹仿高尚的行动,即好人的行动,而较浅俗者则模仿低劣小人的行动,前者起始于制作颂神诗和赞美诗,后者起始于制作谩骂式的讽刺诗。(见《诗学》商务版,第20页。)起于“兴口占”与起于“劳动号子”相通。
7、4)、司马迁在《史记.周本记》中说:“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8、12月21日孙忠凯谈当代诗词创作
9、千年之前,他们内心世界春风骀荡,天高宇阔的那一刻,让现在的我们想来,依旧心潮逐浪。
10、第二个假定错误,因为诗的原始与否视文化程度而定,不以时代先后为准。三千年前的希腊人比现在非澳两洲土著的文化高得远,所以荷马史诗虽很古,而论原始程度反不如非澳两洲土著的歌谣。就拿同一民族来说,现代中国民间歌谣虽比《商颂》、《周颂》晚二三千年,但在诗的进化阶段上,现代民歌反在《商颂》、《周颂》之前。所以我们研究诗的起源,与其拿荷马史诗或《商颂》、《周颂》做根据,倒不如拿现代未开化民族或已开化民族中未受教育的民众的歌谣做根据。从前学者讨论诗的起源,只努力搜罗在历史记载中最古的诗,把民间歌谣都忽略过去,实在是大错误。
11、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辞》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辑录了自战国至东汉三四百年间以此题材写就的诗文。现传17卷本《楚辞》中含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东方朔的《七谏》和刘向的《九叹》等。
12、诗歌的变迁,也是从先秦诗经、战国楚辞、两汉辞赋、魏晋风骨(建安诗学)、六朝绮靡(六朝乐府)、唐律宋词、元代散曲,民国新诗(新文化运动),诗歌的变幻,层出不穷,在每一个历史时段,写出各自精彩的华章。
13、以上四者综合,思想感情及其内在本质便呈现出来。拨动心弦唤发灵感的客观事物和环境所流淌的思想感情和伴随的韵律、节奏、形象也清淅起来,统称立意。
14、“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15、《尚书》里也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这已是为诗歌量身订做了,按保守算法,如果这种成型的诗歌理论产生的时期是周朝,按时代向前推,商朝时期肯定已经有诗歌了。
16、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在古典诗歌中,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按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现代诗歌包括新诗(即新体诗)和旧体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7、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后来变成它的传统的固定的形式。把这个道理认清楚,我们将来讨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就可以省去许多误会和纠葛了。
18、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诗人们自然也越来越多,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19、其次是“迭句”(refrain)。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上文“吁嗟麟兮”便是好例。有时一章数句,亦有每句之后用同一字或语句者,例如梁鸿的《五噫歌》。此格在西文诗歌中更普遍,在现代中国民歌中也常看见。例如《凤阳花鼓歌》每段都用“郎底郎底郎底当”收尾。绍兴乞歌有一种每节都用“顺流”二字收尾。原始社会中群歌合舞时,每先由一领导者独唱歌词,到每节收尾时,则全体齐唱“迭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歌”(choricsong)以及中国旧戏中打锣鼓者的“帮腔”与“迭句”都很类似。
20、同样的情形还有白居易。我们了解的范进,经历了30多年科举之路的艰难跋涉后,54岁的时候,也就中了个举人,还喜极而疯。白居易在29岁就中了进士,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唐王朝,中进士的人都要在西安的大雁塔上题下自己的姓名。这时候,白居易就作诗了,他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以此,来表达自己快意的心情,纪念生命的高光时刻。
六、诗歌的来源
1、第诗歌乃是人对神经历所产生的那种最细致的感觉,人不喜欢粗鲁、人不喜欢粗糙;人喜欢细致。我们的神是细致的神,我们对神的认识若不能成为诗,就表示你对神的经历还是粗糙的。凡成为诗的,大部分的经历都是细致的,让人觉得满了滋养,这是诗歌的特点。当然也就是它的要求。所以,当我们来考虑古圣的诗歌时,第你要看它的真理如何,精粹不精粹?准确不准确?第就是要看它的诗意如何?既然是一首诗,就要看够不够有诗意的发表。第就是它的经历是不是深刻而细致的。
2、更重要的是,这明显用了诗歌中的“兴”手法。
3、经过孔子推广之中,诗成为主流。然后是楚辞离骚,从现在来看,离骚不像诗,更像歌。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从体裁和文字来看,和离骚大体相同。
4、神造了声音穹苍满了歌唱赞美
5、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6、39大诗群(16000多诗友)联合会
7、0深刻解剖激起灵感的客观事物,是什么景象或意外激起心灵的浪花?是哪一特征或哪一方面的闪光射中了心灵?更要深入解剖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共鸣,如此激动万分,找出为什么?
8、北京一同书院l新南园国学堂l
9、南梁时期,诗分化成了三种
10、悲伤的哭泣,愤怒的喊叫,细声的安慰,这种生物与之俱来的声音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11、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在《诗经》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点上面的蓝字“诗词百家杂志社”关注我们哦!
14、616283267@qq.com
15、承认“诗”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那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同本质与特征。
16、上海格律诗词社l中诗协交流|
17、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看,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起来较早。原始人类凡遇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出来。这中间有些只是应用文,取诗的形式为便于记忆,并非内容必须诗的形式,例如医方脉诀,以及儿童字课书之类。至于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则诗的形式为表现节奏的必需条件,例如原始歌谣。中国最古的书大半都掺杂韵文,《书经》、《易经》、《老子》、《庄子》都是著例。古希腊及欧洲近代国家的文学史也都以诗歌开始,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
18、《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19、9月6日姜云姣写诗与评诗
20、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1、马玉兰赵阳春朱友军张世琼
2、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词,是始于唐而盛于宋,衰落于元明,复兴于清。那么诗呢?它是怎样产生的?
4、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应该是一个最古老,也是最永远的王,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5、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有曹操,我们可以拿他的《短歌行》来理解。诗的开始他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看意思是有点郁闷,感叹人生苦短。
6、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诗人们自然也越来越多,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从各个时间段对这些诗歌与流派进行划分。
7、10月26日邓国琴晨崧导师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