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蝉的诗句
1、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2、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3、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蝉(唐)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4、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5、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6、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8、应为昨来身暂病,蝉声得到耳傍边。
9、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10、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11、《塞上曲·其一》(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12、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3、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4、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15、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16、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17、原文: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18、“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见唐•韩愈《荐士》。齐、梁、陈:指南朝的齐、梁、陈三代。隋:隋代。众作:指齐梁陈隋时代诗人们众多的诗作。蝉噪:知了嘈杂的鸣叫。这两句大意是:齐梁及陈隋时代的众多诗作,就像夏天知了嘈杂纷乱的鸣声。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特别重视形式美,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堆砌辞藻,雕琢字句,内容则空洞贫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隋乃至初唐,后世斥之为“六朝浮艳诗风”、“形式主义逆流”。韩愈在这里把那些诗作比作“蝉噪”,认为成就低下,一无所取,表达了他鲜明的批判态度。可供批评六朝诗歌时引用。
19、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0、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二、关于蝉的诗句小学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2、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3、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4、“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见清·袁枚《所见》。这两句大意是:心里想捉住那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嘴屏息,悄悄地站立起来。《所见》写一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唱着歌经过一片树林,知了的叫声立即诱发出牧童“意欲捕”的念头。为了不致惊飞知了,他立即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闭口静立,准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可爱的小动物。两句诗把一个天真机灵的小牧童的心理状态,以及他捕知了时专注、神秘的神情、动作,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饶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并且能惟妙惟肖地把它描写出来,很值得学习。
5、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6、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7、白话文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8、“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是出自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这两句大意是:秋蝉集居在古寺中的树上,发出凄切的哀鸣;寒鸟从池塘上空飞过,水面留下一瞥清冷的鸟影。蝉声鸟影,古寺寒塘,秋意浓重,景物堪伤。描写秋天的村野时,可以借鉴这种寒凉的意境。
9、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10、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琴棋书画、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
11、《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13、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4、岁之秋深,蝉其夕吟。披衣轩除,萧萧风林。我友来斯,
15、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彼蝉鸣矣,于林之表。含风饮露,以乐吾道。有怀载迁,
18、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19、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20、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三、关于蝉的诗句初中
1、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5、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6、大意:萧疏梧桐之上,蝉儿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树枝间传出,回荡树林之间。
7、咏蝉作者: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作者:虞世南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李商隐《霜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9、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10、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1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新蝉》宋李复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浣溪沙》宋晏殊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1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13、《蝉》(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1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16、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17、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8、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19、蝉茧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蛹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可用于制药及提取蛹油,并可作鱼及家畜的饲料。熟蚕上蔟后,先吐丝做成松乱的茧衣;然后头胸部开始有规则地摆动,吐出呈~形或∞字形的丝圈,积15~25个丝圈成丝片;许多丝片由丝胶粘着构成茧层。茧层上的丝缕称茧丝。由外及里完成茧层后,在茧层内腔形成蛹衬,即完成吐丝结茧过程。蚕茧有椭圆形、椭圆束腰形、球形或纺锤形等不同形状。
20、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白话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四、关于蚕的诗句
1、暂默斜阳雨,重吟远岸烟。前年湘竹里,风激绕离筵。
2、白话文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3、1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咏蝉 / 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释义)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4、古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袁枚)宋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5、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6、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7、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9、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10、故国白云远,闲居青草生。因垂数行泪,书寄十年兄。
11、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12、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13、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14、(唐) 郎士元《闻蝉寄友人(一作李端诗)》
15、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6、(唐) 贯休《闻新蝉寄桂雍》
17、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18、《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19、此诗中起首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抓住蝉的生命规律,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未写离别,就让人深感“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20、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五、关于蝉的诗句古诗大全
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2、蝉抱高高柳,莲开浅浅波。倚风疏叶下庭柯。况是不寒不暖、正清和。浮世欢会少,劳生怨别多。相逢休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
3、置入容器,用冷水将虫体泡软。去除外衣及虫体上的硬壳,保留虫体及菌丝体并洗净。注入清水适量,隔水蒸(或煮)约40分钟,倒出汤汁即可食用。再次注入清水蒸(或煮)40分钟,汤汁可连同虫体、菌丝体一同食用。早晚各服一次。
4、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秋日闻蝉(宋)陆游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
6、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7、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8、蝉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记录约 2000 余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