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离原上草全诗
1、这是个很老的关于格律诗的问题,甚至可以用来作拗救的举例。
2、重磅诗人||浮城月诗十首
3、魂销黩黯,不胜其苦。当初受到顾况的如此赞赏,也就不奇怪了。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4、这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5、古原上长满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重新茂盛起来。
6、一瞬的感觉,犹如初涉的人世,充满神奇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主播简介:离离原上草,朗诵爱好者,毕业于武汉大学,喜欢在文字里徜徉。
9、“离离原上草”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11、奔跑的少年啊!是一道道车辙,伸向远方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13、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14、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15、浮城月||阳光来至信仰的天堂
16、出句出律,白居易在对句进行了拗救。原本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春风吹又生”的“吹”字为平,讲对句的平仄变成了“平平平仄平”,同时形成“孤仄”,对出句进行了拗救。
17、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在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但是长安地处关中,地少人稠,所需的粮食都是通过大运河从江浙地区运来。长安的米比其他地区更贵,倒也是事实。当时的文人学士,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在长安立足还真不容易。
18、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9、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20、死而复生,也许,很早以前就还活着
二、唐诗三百首古诗大全300首
1、半世光阴,在凝眸中化着一颗流星
2、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3、白居易的这首诗前半部分我们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后半部分,大多数人都没接触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5、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6、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7、简单分析一下,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8、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9、最适合放飞那惹情的纸鸢
10、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其次,在删除后四句之后,“离离原上草”反而在消除了离别之意后,获得了另一种意境。《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后半部分,写的是诗人的离愁别绪,但是单看前半段,则变成了一首揭示万物生长、自然循环的一首哲理诗,格调反而更加高远。
12、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原文:
13、浮城月‖人民离土地最近
14、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拦腰“斩断”,很多格律诗都是浑然一体,如果删除了后半部分,诗歌就不再完整。但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删除了后半部分之后,依然能够自成一体,从格律诗一变而为五言绝句,起承转合,对仗工整。
15、这时节,有人正走去乡村
16、一支迷迭香,但还是要绕村一周,如同绕一座山
17、“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18、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
19、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20、破碎声开始时轻微,后来,才刺痛了耳朵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 全诗
1、你低下头,在露水里看见一张憔悴的脸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浮城月‖江南游《夜泊.周庄》
4、诗人榜||浮城月作品专辑
5、还能装下很多水和一张脸的慈祥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8、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9、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注释)离离:蒙茸披拂的样子。远芳:谓芳草绵延,渐远还生。晴翠:阳光下碧草苍翠。萋萋:草茂盛的样子。(简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0、yě huǒ shāo bú jì
11、还有一段路程,神秘的相遇,在走近时沉陷
12、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13、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14、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15、有问题想问小墨和夫子的同学,可以写留言,象妈会代为转达的,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16、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