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月出天山的下一句
1、就算是真算里程,也不应该从祁连山往玉门关算,而是要算从中原到玉门关的距离啊!我们刚刚说过这个望月的戍卒身处极西边陲,他面向东方,不仅看见了天山上的月亮,还感受到了从遥远的中原吹过玉门关的长风,这是来自家乡的风啊,这就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背后其实还是思乡。
2、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770篇
3、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郭震)
4、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复习每节课知识点
5、跟《那年花开月正圆》学表白:诗词表白,爱意满满
6、“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7、明月从天山那边升起来了,从苍茫无边的云海间逐渐升腾起来!
8、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的诗句。
9、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10、《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11、一会儿,阴影分隔,乌云画出了泼墨写意的长卷……
12、(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作者在写出这句话后,道出自己喜欢西北月的原因,“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而这句话的前一句交代了西北月打开“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原因是“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二者相联系,意思是说大学毕业被发配到西北时,心情一度沉闷,觉得未来没有了希望,而李白对西北月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苍茫、雄浑,明白了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所以这里的“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指的就是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生活。
13、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14、关山月作者:李白年代: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15、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16、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17、我们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我们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们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我们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读“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怎么样?我们是不是感觉到那些古典的浪漫、美丽和哀伤,比现代风,现代潮更强烈的,更经久不息的撞击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18、品一首诗词,与古人邂逅
19、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20、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二、明月出天山求下联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自李白的《关山月》,也是本诗的第一句。《关山月》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2、“明月出天山”意为: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3、今天和大家分享李白的《关山月》:
4、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5、这首诗在写法上,是从想落天外,到渐近人情;从个性的开篇,到共性的结尾。从想不到的好,到想得到的好,还是有点美中不足。因为李白斗酒诗百篇,写诗率意,虎头蛇尾的情况是常有的。比如写成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上皇西巡南京歌》),很带劲,后两句“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与此诗情况相仿佛。有位诗人说,读前两句大为雀跃,读后两句恨不得打他一砣。不过,就凭那个开头,可以不朽了。
6、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7、商务合作请回复“合作”
8、李白从征人角度说出发,描写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9、这里就是历来战争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归还。
10、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11、①天山:指的是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汉代时匈奴称天为“祁连”,因此祁连山也叫天山。
12、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意为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出自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关山月》。
13、《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来去随意,任天际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聚散虚空,无限苍穹,浮云卷起,浩瀚宇宙。看着画卷,想着诗意,云之海,云之趣。
14、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5、诗词故事|被汪伦骗到“桃花潭”的李白
1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7、(译文)明月升上了天山,浮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
18、下一句是:苍茫云海间。出处:李白的《关山月》。全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赏析《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19、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20、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三、明月出天出天山的下一句
1、这是一个硬汉版本的“海上生明月”呀!不仅宏大而且壮丽。月亮在天山上,那望月的人在哪儿呢?望月的人,应该身处天山的西边。为什么一定是西边呢,因为我们经常说月上东山,月出东海,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的,望月的人看见“明月出天山”,那么他一定是身处天山以西,那可是远离中原内地的西北边陲呀!此时此刻,他面向明月、面向天山,其实就是在面向中原、面向家乡,一种思乡之情,已经在不言之中了。
2、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3、浩荡的长风吹过几万里,吹到将士戍守的玉门关。
4、我就去这里和你们一起赚软妹币啦,谢谢喽~。婆频悄穆锤玩这里的朋友真的非常多,有时候一问就是在那里玩的。www.xpj10mg/?573html
5、“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6、“明月出天山”四句先声夺人,写边塞风光及两地相思,一读就是李白的口气。从意蕴上讲,这几句包含有沈佺期“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那样的意思,为后文写思妇的愁思伏笔。而它的想象飞动,则是别的人所不能及的。沈佺期诗中十五的月亮,是静态的。而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动态的,曹操说月亮是从海里出来的,有谁说过月亮是从天上出来的呢?有谁想过闺中看到的月亮,天山的月亮被长风吹送,以瞬息几万里的速度,送进玉门关来的呢?倒是有人说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正是从想象飞动这一点上,读者明确无误地鉴识了李白。这几句诗,也成了李白的招牌语。
7、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8、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9、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10、现在高楼上当值,因为思乡思念家人不住地叹息。
11、苍茫云海间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2、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13、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4、(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概括。“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胱、美丽的”道出的是一般人对月的感受;“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可提取出李白对月的感受;“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娇情”则是“我”对月的印象与感受;“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一句道出的则是卢纶对月的感受。
15、清晨,早早地起床,走进辽阔牧场,眼前,一匹枣红马在静静吃草,草地尽头,有牦牛群游荡。在草原与河流之间,有一丛丛绿色草包,我循着两只红脚鹬的尖鸣之声,踩着草包走进这片沼泽,一不留神,惊飞了两只黄鸭。忘情地观鸟,使我把来路也忘记了,只好深一脚、浅一脚拖泥带水地逃出湿地,浑身上下充满“湿意”。远山的积雪和山颠的云霞,被喷薄的朝阳洒上一层金光,回首,蓦然看见月亮还高悬天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诗?如画?也说不清了,景不醉人人自醉。
16、(出自唐代李白的《关山月》)
17、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18、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19、“汉下白登道”四句,写唐代的边塞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角度就变了,从空间角度变成时间角度。“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李白《战城南》)汉七年,刘邦因为出兵攻打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军事实力不够,又中了计,被匈奴的骑兵包围在白登山,最后用了陈平的计策,才得以脱险。从此只能用和亲的办法,把领土问题搁置起来,留给了后代。于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意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军行》)“汉下”“胡窥”两句,对仗加入的点染之功,使这首古诗流动中有整饬、率意中有警策,在内韵上富于变化。
20、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四、明月出天山下一句接龙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4、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乡念亲不禁满面愁容。
5、那把这四句诗放在一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魄真雄壮,但是呢,背后的思乡之情也真是深沉。下四句: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当年诗仙李白也只能从地面往天上看,若他老人家坐在飞机上,看机翼下的“苍茫云海间”,又该有什麽样的诗句呢?
7、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8、将士的妻子还在高楼上,叹息何时才能见到亲人。
9、孩子们现在真正需要做的,是要知道出题人的出题意图、答题技巧以及踩分点。
10、八世纪的一个夜晚,在中国西北的荒野之上,迎着天边的圆月,一名白衣男子牵一匹瘦马逆风而行,如在镜中。其时胸中涟漪酒意,雄风生,气壮如依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他写下了这首乐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是李白。1300年后的今天,李白诗中的明月依旧照彻今人,“诗仙”却好似住进了明月深处,标志着唐诗精神永远的巅峰高度与透彻深沉,当中闪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今人以浪漫主义或诗歌技巧的言辞来赞誉李白竟显虚浮,倒是当年陪伴李白仗剑江湖行的月亮,以及他诗歌中涌现的各种月亮,构成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暗示着月亮与诗人的关系,诗歌与人的关系。
1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3、⑥戍客:戍边的战士,可理解为征人。边邑,又作“边色”。
14、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5、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6、这两个标志性的地名一出来,马上我们心中已经自动升腾起一种苍凉的感觉,这就是边关呐。那西北边关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啊,李白说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家看“明月出天山”,是不是马上就想到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呀?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海上,气魄都很大,但海是低平的呀,山势高耸的,海是流动的,山是凝固的,山比海更有硬度。所以看“海上生明月”会觉得廓大,而看“明月出天山”会觉得硬朗,天山不是大海,但天山之上是波翻浪卷的苍茫云海啊!一轮明月就在这云海之间穿行,这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7、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当你坐在山峰顶端看风景时,是否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够乘坐一片云彩,直直的飞向那云海环抱的一轮皓月,或是与那位红颜知己飞越万水千山,直到白头到老。
19、“明月出天山”的下一句是“苍茫云海间”。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五、明月出天山啥意思
1、楼主你好诗歌全文如下: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3、北风穿越千里,吹过玉门关,吹到了这里。
4、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汉下”两句使用典故,相传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一带与匈奴展开过七天的殊死搏斗,士兵伤亡在所难免。而青海湖地区又常年是唐军与吐蕃的征战之地,因此作者抒发了“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感慨。可怜将军百战死,古来征战几人回。无休无止的战争,让出征的将士难以生还,更无从谈起回到家乡。中间四句在诗中的过渡作用十分明显,从“战争”自然转到下文的戍客(征人),并不突兀。
7、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戍客:指戍边的兵士。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8、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9、前四句紧扣诗题,勾勒了一幅“关”“山”“月”相互融合的边塞风光,壮丽辽阔。“明月出天山”,这一表述并不常见。在古文中,“海上生明月”之类的表述似乎更多,而“山出明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联系下一句“苍茫云海间”,会惊奇地发现“云海”的缥缈迷茫与大海十分相似。诗仙在《关山月》的开篇第一句就将云月苍茫与雄浑的天山融为一体,意境浑融,而又富含新意。
10、一会儿,阳光斜射,太阳给白云镶上金边;
11、“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1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3、原价1限时99元▼
14、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提到过玉门关的诗句有很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下曲》)等。
15、紧接着两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个“几万里”,便将范围进一步拉开。这里的“几万里”历代存有争议。有些文人认为此处的“几万里”指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而还有一种(我也更赞同这个解释),理解为征人感受到的一种距离。通过下文可以看到,诗歌有描绘戍客的思乡之情,他们身在边塞,感受到这浩荡的长风似乎从几万里外的故园吹来。由此一来,这前四句虽然是写景,但暗含的一些情感已经夹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了。
16、此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关山月》:
17、《关山月》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深处边塞关隘,望着天上的明月,无限感慨,把自己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设身处地表达了深深地思乡之情。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9、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2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六、明月出天山的下一句
1、月夜是诗,是千百年来缠绵悱恻悠然而至的笛声,是用金线把情感密密穿插起的紫色织锦。月夜又胜于诗,有着诗的情感,又比诗更加的灵动、秀丽与婉约。只有他,才可以将无法言喻的万种情思淋漓尽致的展现,才可以说出人们心中封存以久的悲欢离合。
2、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关山月》。
5、李白的边塞诗,善用丰富的想象,夹带大胆的夸张,描绘绚丽的色彩,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李白善用意向,《关山月》中的云海长风,明月天山就是一个典例。李白对意向的组合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初读不易把握,但是细细品味却有独特风韵。意向选择奔放,情感的抒发自然也不会囿于具体的时空。李白会用他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不愧“诗仙”之号。
6、展开全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7、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8、总之,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套路满满!
9、杜牧、杜甫、李白、欧阳修、戴复古、文天祥、吴文英、段克己、毛泽东、晏殊、纳兰、柳永、李清照、朱淑真、陆游、秦观、周邦彦、王安石、姜夔、李商隐、曹操、李煜、温庭筠、元好问、唐伯虎、晏几道、黄庭坚、白居易、王维、贺铸、陈与义、陶渊明、杨万里、王昌龄、贾岛、辛弃疾、刘禹锡、苏轼、冯延巳;海子、舒婷、木心、徐志摩、汪国真、林徽因、余光中、周梦蝶、席慕容、顾城、洛夫、戴望舒、北岛、仓央嘉措、李叔同、食指、卞之琳、何其芳、胡适、陈敬容、郑愁予、三毛、骆一禾;立春、立夏、立秋、元宵、端午、中秋、竹枝词、秋思、重阳、清明、寒食、荷花、菊花、咏梅、爱情、边塞诗、离别、朦胧诗、虞美人、七夕、雪、冬至、相思、梅花
10、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11、原诗全文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2、读完这九百字,你就懂了中华五千年
13、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4、阅读理解是有答题公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