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词 〖与白玉兰花期相近又同样极〗

2024-04-03 10:31:34 59 0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1、与白玉兰花期相近又同样极受喜爱的早春花种,可能非樱花莫属。早樱品种中,河津樱、钟花樱是最早带来春天讯息的花种,上海的河津樱2月下旬已经开花。随着近日天气转暖,一部分中樱品种如染井吉野已经悄然绽放,市民们在小区或办公楼下就能不时看到一两树盛开的樱花兀自灿烂,引来蜂飞蝶舞。

2、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3、“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4、说的是相思之苦和再见之激动!词的后半阙从窗外的角度望去,确是中国特有的那份不为外人道也的爱情画面。

5、在上海市区,与白玉兰一起出现的常常是花形和白玉兰相似、颜色紫红的花朵,这些就是白玉兰的“近亲”红玉兰,又名紫玉兰、辛夷。一般来说,红玉兰的花期比白玉兰略晚,因此当满树白玉兰开得如同洁白透亮的灯盏时,红玉兰可能还是含苞待放的状态。

6、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7、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8、本首诗歌出自于宋朝时代的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9、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

10、春日(1114人评价)2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1、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12、这首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从字面上了解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但细看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由此分析此诗蕴含着双层意思,所谓“坐卧高堂,究尽泉壑",适合挂客厅,如果有诗有画的话,更好。

13、最有画面感的一首,我放在最后吧,先说两首词: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4、春宋·朱熹胜寻芳泗水滨边光景新等闲识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春译文:我选择春光明媚美观花赏草泗水边见边际风光景物间都换新颜随便都看东风面貌东风吹百花放万紫千红处都春景致满意请采纳

15、黄花翠蔓无人愿,浪得迎春世上名。

1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7、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18、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19、“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20、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词

1、宋代刘敞似乎对这种黄色的小花得了“迎春”这样的大名不以为然。

2、(诗词日历)大诗兄与你相约

3、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寻芳:游春,踏青。轻易,寻常,随便。东风面:借指春天。东风,春风。

5、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迎春花多有涉及,但褒贬不一。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处(年代):宋(作者):朱熹(作品):春日(内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9、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0、但是,大诗兄有个小疑问:人们常说的泗水,是在鲁南、苏北一带。朱熹是南宋人,那时候的泗水是归金国人统治的。他是怎么到了泗水边上去的?有人解释说,南方可能也有叫做泗水的河流;也有人认为,孔子曾经在泗水一带讲学,孔学大师朱熹是在打比方呢。听上去好像都有点道理。

11、这首诗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乃一首游赏之作,因为它的确写出了春色的烂漫、赏春的愉悦,与任何吟咏春日的佳篇相比,都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

1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4、纱窗外的日头渐渐落下,华丽的房屋内,没人看得到我的泪痕。空旷寂寞的庭院,春色马上就要消逝了,梨花飘落满地,院门紧闭,这满目的萧索如同我凄凉的心情。

15、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16、竹林外的桃花还剩几枝了,水里的温度渐渐升温鸭子最先知道。河边的蒿草长满了,正是河豚爱上来的时候。

17、在中国文化里,桃树经常和柳树栽种在一起,春天来时就是“桃红柳绿”的景象。这样的美景,每年春天在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都能看到,上海的公园绿地也喜欢将观赏桃树、柳树种在一起,粉红嫩绿相映成趣。

18、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

19、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中的紫和红是什么色

1、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风和日丽的日子,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看得出来春天的面貌,百花开放、万紫千红不就是春天的景致。

3、出自宋代朱熹《春日》,原文:

4、”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朝朱熹的《春日》,意思是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春城无处不飞花“,出自唐朝韩翃的《寒食》,“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即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绿树阴浓夏日长“,出自晚唐高骈的《山亭夏日》,意思是绿树的树荫很浓,这个夏天很长,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出自唐朝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该句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

5、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6、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8、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9、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扩展资料《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10、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11、写景之中,最有画面感的诗词当属此诗!请杜甫大人收下我的膝盖!

12、在会话框回复关键词查看更多

13、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14、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朱熹写的《春日》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6、与白玉兰花期短暂相比,樱花由于品种繁多,从早樱、中樱开到晚樱,可以从2月份一直持续到4月初,并且不同的花种各有特点。早樱开时通常只见花、不见叶,满树繁花煞是好看;晚樱开时则花朵肥厚硕大,开得团团簇簇、挨挨挤挤,又是一种不一样的美。

1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8、(作者)朱熹(朝代)宋

1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0、与桃花相似,海棠花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宠儿”,苏轼、陆游、唐伯虎等名家均有海棠诗流传下来。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带拼音

1、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它象征着万物更新、生机勃勃,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赞。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春天应该怎么说?宋代理学家朱熹给出了答案,他在诗中对春天的描写,恰到好处、流传颇广。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在古代,紫荆也是寻常百姓庭院中广为栽种的植物,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晋代文人陆机有诗云:“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后来逐渐演化为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

4、整个春天,上海各处公园绿地花花草草竞相开放,春光无限,今天不妨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春天的使者,也看看中国古代文人如何描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礼物。

5、“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朱熹《春日》。本句大意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花朵都是春光点染而成的。这个千古名句除了可供直接引用表现春色满园、春光无限外,还可形容各种繁荣昌盛的局面和新生事物的蓬勃涌现等。有时则改变它的原意,甚至改“总”为“才”,用以表现“一花独放难为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显示出烂漫春光的哲理。

8、许多人都知道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但很少有人知道白玉兰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这种又名木兰、玉兰的花木更多种植于我国北方,在古代也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树。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0、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11、“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12、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13、唐代白居易赞美迎春花:

1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6、“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诗中诗人在赞美领略春天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致的同时,也生动点明圣人之道一如“东风”,乃春天万紫千红的蓬勃源头这一道理。因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传为名句。

17、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18、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