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读书笔记
1、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互参。
2、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3、如果父之道正确,则不是三年,而是终身都要践行;如果父之道错误(例如偷窃),孝道也要求跟着偷窃三年吗?
4、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5、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6、不拘一格,不成一名,故谓之“无所成名”。
7、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管仲以之奉己,文仲以之媚神”。所以,与讥讽管仲不同,孔子在这里不是讥讽文仲僭越,而是讥讽文仲不智,“不问苍生问鬼神”。
8、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9、何为“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0、请益。曰:“与之庾。”
11、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2、“盖有之矣”,一种观点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另一种观点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但力不足者”。
13、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4、“心无私隐之谓忠,言有准实之谓信。”我认为:(1)这两句可以说是互文,不论与人谋还是与朋友交,都要既忠且信。(2)“忠”是从自己角度讲的,强调自己有没有尽全力,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信”是从他人角度讲,强调自己有没有兑现对他人的承诺。
15、子路认为的勇敢和孔子认为的勇敢不同。孔子的勇敢主要体现在勇于坚持正道而不因为困苦而妥协或者改变。
16、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7、人很难做到否定自己、批判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是值得赞美的、并且希望别人也认可这一点。因此,对于赞美我们的人,我们很难认识到他是虚伪的,而更可能认为他是真诚的、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因而是可以成为好友、知己的。
18、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9、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0、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二、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1、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2、我们现在知识极大丰富,道理也极大丰富,但是闻多行少,所以这种“极大丰富”到头来其实对自己的修行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3、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4、参考“人不知而不愠”。
5、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不是为逝去而悲伤,而是为奔流而振奋。正像张文宏最近的一句名言:“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8、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9、制度是对情理的类型化。有制度的,要按照制度办;在制度之外,要按照情理来办。在没有制度的场合(为其母请粟),不考虑具体情理(周急不济富)地一味多给,不合适;在有制度的场合(俸禄制度),违背制度地考虑情理,也不合适。
10、不作没有根据的揣测和妄断;不作绝对的肯定,非得怎么样;不固执拘泥;不唯我独尊。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11、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3、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4、另参4“礼,与其奢也宁俭”、17“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5、君子掌管社会权力,要畏法,也要常提醒其有敬畏之心,所以说“怀刑”。而老百姓本来就处于社会底层,不要老用严刑峻法吓唬他们,而是要用恩惠收留民心,所以说“怀惠”。有些人把事情搞反了,对老百姓严刑峻法,而对贪官污吏反而恩厚有加,这种做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割裂。
16、虽然抱着救世济民的理想,但是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这是孔子为之喜悦的地方。
17、与14“敏于事而慎于言”互参。
18、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0、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三、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1、李泽厚专门对“命”有一解读,认为由于命具有超乎人们知识和相像的神秘性,便把命说是天意,说成统治支配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理念和信念。今日似乎应该把命看作偶然,“从偶然中去建立必然,从机遇中把握生活”,就是自己把握命运,战胜“宿命”,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认同,这才是真正的“知命”“立命”。这是对“命”最有力量的一种解读。
2、在前两则,宁武子的愚与季文子的智,形成一种对比。在下一则中,孔子又进一步表白了自己的内心。陈蔡之邦无道,孔子是明哲保身吗?不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教他们继续去实现儒家理想,可谓真正的“愚公”啊!
3、再次,对自己而言,宽怀是一种美德,“衙门里面好修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一个“欲”字,表明这是君子有意识的一种修行。而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木讷或者说只有言语木讷之人才能成君子。
5、《论衡·幸偶篇》:“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6、夫子之道,听起来好像无甚高论,所以有人以为他还有什么高明之处没有倾囊传授。这与其他宗教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道之易”(听起来简单),又见“道之难”(坚持做到的很少)。
7、论语读书笔记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网,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8、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互参。
9、庸者,常也,用也。中庸即秉持平常的、通常的、实用的、可行的方式去行事,注重实践、注重实效,有所遵循,而非想一出是一出。
10、劝人精进,坚持不懈。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以别人的鼓励、激赏为动力,则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别人往往只看到你的结果而不怎么关注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寂寞的,需要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来完成。
11、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2、为获取一种知识而学习,孔子看来只是最低的层次。“知”只是接触、了解,是我去认识一个物;“好”是喜欢,但仍物我分离;“乐”是物我合从中体会乐趣。
13、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多数主张“主忠信”和“无友不如己者”是相照应的关系,即:亲近忠信之人,远离不如自己的人。
1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6、黄氏:“齐不慎,不诚;战不慎,不忠;疾不慎,不孝。”
17、这条给我的启示,不是儒家对生命的轻视,而恰恰相反,是儒家对生命的重视和珍视。如果死之前居然没有闻道,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但是白云苍狗岁月不居,我们必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每一天都要有“夕死”的警惕,都要追问自己“夕死可否”?要以这种态度来不断地、紧迫地问道、寻道,提升自我修养。
18、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9、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0、也有人主张不能这样理解。为季氏当差的孔门弟子多了,难道都做错了吗?
四、论语读书笔记800字
1、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谋”是主动谋求。不是说不思考,而是说不谋求。
3、“有朋”有的版本作“友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有“门户”的意义在里面,如“朋党”“朋比”。故而“朋”指弟子、同门,不是指一般的友人。
4、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力”是先天的,“礼”是习得的。先天的条件无法更改,也不值得去攀比;值得比较的,是有没有认真习得道德仁义礼仪。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平等观念。
6、与“无友不如己者”互参。
7、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我们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说“勇争第一”。其实赛场上不需要考虑什么友谊,只需要按照规则全力竞争,这是比赛的本质所决定的,所谓“友谊第一”是指赛场上的竞争不伤及甚至能够促进赛场下的友谊。
9、孔子因为一件“小事”而批评宰予过于严厉,以至于宰予成了千年来不爱学习的负面典型。于是有人从别的角度解释这一则,说“昼(晝)”乃“画(畫)”字,也有人说宰予故意这样做,以启发他人。